热线电话

13576585688

公告:

诚信为本,市场永远在变,诚信永远不变

联系我们

电话:13576585688

传真:13576585688

地址:江西宜丰县工业园工信大道60号

邮箱:65220779@qq.com

新闻资讯

当前位置:主页 > 新闻资讯 >

一根竹子突围,世界深陷塑料危机时,中国“以竹代塑”有多高明?

发布时间:2025-04-25 16:08
塑料危机炸锅了,联合国喊禁、各国跟着限,可就是找不到“能替代塑料”的好料。结果中国翻出一根竹子,不光能降解、能固碳,连飞机餐具、房子屋顶都能整出来!
 
别人还在研究生物塑料,中国已经把竹子玩出了国际范儿。这事,真没那么简单。
 
 
 
 
一根竹子抡上场,塑料头铁都得碎!
 
全球塑料,正陷泥潭。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数据,自1950年至今,人类生产了92亿吨塑料,仅有9%实现回收,其余多数被焚毁或流入海洋。
 
到2060年,全球塑料产量预计将翻倍,超过12亿吨/年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每年上百万海鸟、十万头鲸豚类海洋哺乳动物,死于误食塑料或被缠绕塑料废弃物中。
 
各国一边出台限塑令,一边焦头烂额找替代材料。生物降解塑料价格高、性能不稳,纸吸管被骂翻,玉米淀粉可降解但吸水发软。
 
 
 
 
就在这“材料荒”的当口,中国丢出一个老物件——竹子。
 
2022年8月,中国在“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”上首次提出“以竹代塑”全球倡议,得到多个“全球南方”国家响应,成为塑料替代材料中的“黑马”。
 
当年年底,相关部门就快速制定出了行动计划,列出七大重点领域:包装材料、餐饮制品、日用品、建筑模板、农业薄膜、替代一次性塑料制品、外贸出口制品。
 
一根竹子,何德何能?
 
 
 
 
中国拥有756万公顷竹林资源,分布于18个省区,年产竹材超4000万吨,产业链涵盖原竹采集、制材、加工、制品、出口全链条。
 
而且,竹子不是伐树,而是“割竿再生”,不破坏林地结构。以毛竹为例,平均5年一个轮伐期,每年可固碳1.85吨/亩,是天然“碳中和加速器”。
 
塑料污染像恶性肿瘤,传统替代材料像止痛药;竹子则像是一次中医拔罐,能疏通整个产业经络。
 
问题不只是“能不能替”,而是“谁先替上去”。中国,走在了前头。
 
 
 
 
这玩意儿从头绿到根,真不是吹!
 
人类造塑料,用了一个世纪;但竹子这个物种,在中国已经用了数千年。从唐代造纸到明代做簧,到今天造飞机内饰、建筑模板,它的“可塑性”远超塑料本身。
 
2023年,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将中国提出的“以竹代塑”写入全球减排路线图。这不是象征性点赞,而是看上了中国掌握的这套技术组合拳:
 
第一拳:全生命周期低碳属性。一吨塑料制品碳排放为1.8—3.5吨二氧化碳,而一吨竹子全流程仅排放0.2—0.4吨。
 
 
 
 
在某些高温高压条件下,“热压竹板”抗压强度接近不锈钢,热解竹炭具备导电性能,可用于新能源储能系统基材。
 
第二拳:加工可降维,性能可升级。
 
2022年,中国竹产业企业突破“高热压无胶冷凝”技术瓶颈,将毛竹纤维压缩成形后,生产出具备高韧性、抗菌防霉、抗开裂的复合竹餐具。
 
这种产品耐温可达120℃,通过了欧盟LFGB食品接触材料检测标准,比传统PLA塑料制品更环保、更稳定。
 
 
 
 
第三拳:全球样板工程落地,验证真实适配。
 
2004年,西班牙马德里国际机场T4航站楼主承重梁全部采用中国竹材压制复合构件,总用量达3400立方米,跨度最长达48米。
 
2020年起,国内五大航空公司开始逐步使用竹制一次性餐具、杯托、搅拌棒,年使用量超4000万件。
 
竹不是“土材料”,更不是“低端”。它是传统生物材料与现代工程工艺之间被重新激活的超级资源池。
 
 
 
 
而这一整套产业链背后,掌握标准的,依旧是中国:首先,全球90%以上竹产品国际标准由中国主导制定。
 
2023年起,“竹复合材料、竹塑共挤、竹包装纸浆成型”等9项关键标准列入ISO修订目录。此外,中国拥有8.4万项竹制品相关专利,占全球总量94%。
 
有人说,“中国这是在拿一个本土乡材,硬生生干成国际环保范本。”其实,这不是“干成”,而是“系统设计”。
 
政策扶持、技术登顶,这一仗中国打得讲究!
 
从提出倡议到三年规划再到国际标准接轨,中国“以竹代塑”不是临时起意,而是顶层设计下的产业突围。
 
2023年3月,发改委和林草局联合提出了新的以竹代塑计划。目标依然很明确:到2025年,实现竹制品年产值增长20%,形成50个以上骨干企业。
 
想要实现计划,关键是什么?政策落地不靠喊口号,而是靠精准砸点:
 
在福建南平、浙江安吉、四川宜宾三地建设国家级“竹产业示范园区”;在贵州赤水、湖南道县、江西崇义重点扶持“科技竹”项目;投入超15亿元科研资金,重点推进竹基复合材料、可降解竹塑共混材料技术研发。
 
 
 
 
2024年初,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》新增“竹基复合材料、竹纤维纸浆、生物基竹塑产品”三类新兴产业,正式纳入国家鼓励类项目。这一政策等同于:投融资有支持,税收有减免,环评有绿色通道。
 
在消费端,外卖平台饿了么、美团均已对接竹质一次性餐盒与餐具,部分城市每年使用量突破千万件。
 
在出口端,中国已向东南亚、拉美、非洲24个国家输出竹加工设备与成套工艺,同时输出专利与标准。全球发展中国家正逐步接受“竹代塑”方案为其“低成本绿色路径”模板。
 
目前国内市场活跃企业超36.8万家,从业人口超过1000万人,竹产业综合产值已突破5400亿元,被誉为“绿色经济+富民产业”双引擎。
 
 
 
 
这一整套打法,从原材料供应,到产业聚集,再到终端场景试点,背后逻辑就是一句话:
 
要用一根竹子,支起整个生态替代产业体系。
 
我们不是以“单品替代”为目标,而是以“战略主材”推进替塑系统替换。也只有像我们这样有计划、有行动,才能够真正做到替代。